推广 热搜: 国家级补贴  国家农业科技园规划  1.5  2022  农业政策  亿元,省级配套补助  田园综合体规划  1000-1700  亿元 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 

以县城为载体 新型城镇化构建发展新格局

   2022-05-17 农业强镇2590
核心提示:以县城为载体 新型城镇化构建发展新格局

以县城为载体 新型城镇化构建发展新格局

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,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。

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勾勒了城镇化建设新图景。

《意见》从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、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、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、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、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五个方面明确指出“科学把握功能定位,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”。

《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,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、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,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,市政设施基本完备,公共服务全面提升,人居环境有效改善,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,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,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。

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具体如何落地?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文华博士接受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县城建设、设施发展、公共产业改造,这些都需要统筹设计,因为县城只相当于一个中心镇,处在整个县域城镇格局中的龙头地位,对周边小城镇具有虹吸效应。而如何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,形成产业体系格局还需要具体的政策设计。

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陈思雨认为,各地应在《意见》指导下,合理选择县城的发展路径,加强政策衔接和有效传导,把握发展建设的时序节奏,形成执行闭环;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要求以及各类县城人口集聚、服务能力实现资源精准投放;持续培育县域产业发展动能,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。

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

县城数量大、类型多,发展路径各不相同。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《意见》时表示,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,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,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、区位条件、产业基础、功能定位,统筹县城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安全需要,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。

数据显示,2021年年底,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.1亿人。其中,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.6亿人左右,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.9亿人左右,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%,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%。

《意见》提出,科学把握功能定位,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。将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、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、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、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、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。

“县城功能定位需要体现均衡竞争力、差异化竞争。县城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就业、社会、生态等综合发展方向,决定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。”孙文华表示,《意见》明确了五类县城的发展路径,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,把一般制造业、区域性物流基地、专业市场、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,承接大城市的部分功能,将与大城市形成功能的互补。而强调县城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功能,这两者将有效服务于“三农”,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和筑牢生态屏障的功能。

陈思雨也认为,科学定位县城功能,分类指引县城发展方向是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。分类引导县城发展,就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,科学把握功能定位,结合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以及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、区位条件、产业基础、功能定位,统筹县城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安全需要,因地制宜,分类发展。这也有助于形成多元化、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格局,切实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。

谋特色

《意见》还就培育发展县城的特色优势产业作出部署,一是增强产业支撑能力,突出特色、错位发展,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、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,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。二是提升产业平台功能,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,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。三是健全商贸流通网络,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,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。四是完善消费基础设施,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,改善县城消费环境。五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,提高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。

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,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,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、才有人口集聚。产业配套设施可供众多企业共用共享,直接影响着要素是否流入和企业成本高低。不少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、配套设施不健全,升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,冲抵了县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低的优势。要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,夯实县城产业基础,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,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如何培育发展县城的特色优势产业?孙文华认为,“县城发展不同于城市发展,城市发展本身具有人口规模带来的扩大效应,但县城发展需要吸引人。所以,县城建设的本质是区域经济,需要健全产业体系,并非简单以招商引资、卖地来解决。”孙文华表示,县城的产业空间应为综合体,包括研发、加工、商贸物流、消费等产业空间,它的产业集群应该在县城。同时,县城产业发展也需要有未来转型升级的空间,不能在一开始就固化产业空间布局。此外,还需要注意县域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持。

“长期以来,在传统工业化驱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下,县域的劳动人口、自然资源、土地空间成为城市工业化的‘大后方’,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,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,以新经济发展范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县域亟须重新整合发展资源,挖掘特色优势,以特色产业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。”陈思雨表示,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城核心竞争优势的“底盘”。

补短板

记者注意到,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是文件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。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也明确指出,不少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,如管网陈旧老化、路网容量不足、老旧小区配套较差、停车场建设滞后、客运站设施落后等,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。要推进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,较好满足居民居住和出行等生活需要。

孙文华认为,县城及县级市城镇具有承载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。但是,目前城乡收入差距、公共服务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。《意见》提出,“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,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、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、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,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,提升县城发展质量。”这四个主要类别都属于公共服务类投资,其目的就是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,提升县域发展质量,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,完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空间布局。这也表明,在建设重点方向上,将集中解决城乡差距、公共服务差距等。

在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上,《意见》提出了县城建设的重点包括产业园区、物流设施、消费基础设施、市政和对外连接交通设施、防洪排涝设施、老化管网改造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、文化体育设施、社会福利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。
在强化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方面,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、质量不高,县级医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强,基础教育、养老托育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。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,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。

因此,《意见》提出,强化公共服务供给,增进县城民生福祉。一是完善医疗卫生体系,推进县级医院(含中医院)提标改造;二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,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,完善幼儿园布局;三是发展养老托育服务,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,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;四是优化文化体育设施,根据需要完善文化场馆功能,建设居民健身载体。五是完善社会福利设施,帮助救助残疾人、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京ICP备18040454号-3京ICP备18040454号-6